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偈颂一百零一首 其三十九 南宋 · 释慧性
无作无为,无说无示
可以济群,类统万邦。
同六虚,融三际,此是吾家第一义(以上辑自《语录》妙全编《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禅寺语录》)
仙和尚 北宋 · 王安礼
 出处:全宋文卷一八○四、《永乐大典》卷八七八三、《四库辑本别集拾遗》第五六二页
仙和尚名道信者,以净行胜业,调伏一乡,传法招提,四众瞻仰。
端明王公以旧德伟望,来殿晋土。
镇抚馀暇,召至斋馆,留寓信宿,宠以三颂。
辞义奥密,深达实相,固龙天之所赞叹,大乘之所印可者也。
说者以谓生灭无住,何法可言,语默两忘,方能證道。
此诸佛如来所以无示无识,离诸门答也。
然而文殊师利无住本一切法。
法尚应立,岂尝无言。
自非至人,孰与于是?
由此观之,王公之召,明仙之来,一句一偈,至理存焉。
若夫断分别想,现清静观,大千妙界,闻之者咸离尘劳;
不二法门,悟之者顿超觉路,则慈悲誓愿之力,可量也哉!
年月日,临川王某记。
退谷云禅师塔铭 南宋 · 陆游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九五三、《渭南文集》卷四○、《吴都法乘》卷五上之下、《敕建净慈寺志》卷五
佛照禅师有嗣子曰净慈报恩光孝退谷禅师名义云,生于福州闽清黄氏,世为士。
禅师幼入家塾,成童入乡校,颖异有声。
既冠,游国学,因读《论语》、《中庸》,有所悟入。
后闻龟峰山淳禅师说法,遂自断出家,从山堂祝发。
遍游江湖,至吴,见铁庵一大禅,为侍者
一日室中闻国师三唤侍者话,师亟举手掩其口,又问曰:「侍者三应,又作么生」?
师拂袖径出,铁庵大喜。
佛照倡道灵隐,师往依之。
佛照移育王,师从其行,历十年,为堂中第一座。
佛照闻其说法,叹曰:「此子提倡,宛如雪堂行和尚,吾钵袋有所付矣」。
遂出住香山
居五年,徙台州光孝,又徙镇江甘露,会平江虎丘万寿皆欲延师,师闻万寿颇废,即欣然就之。
淮南转运使虞公俦,又以长芦来招。
师与虞公有雅故,又从之。
会育王虚席,朝命师补其处。
佛照方居东庵,父子日相从,发明临济正宗,学者云集。
会有魔事,师即舍众退居香山,盖将终焉。
而朝命又起师说法净慈,恩光赫奕,都邑耸动。
一日,领众持钵畿邑,是夕,寺灾无遗宇,比师归,独三门岿然在瓦砾中,师不动容曰:「成坏相寻,亦岂有常。
今日之坏,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」?
天子闻之,出内库金以赐。
自重臣贵戚以下,倾橐辇金,惟恐居后。
未期年,广殿邃庑,崇闳杰阁,盖愈于前日矣。
于是上为亲御翰墨,书「慧日阁」三大字赐之。
开禧二年五月师示微疾,六月朔旦辛亥,作偈别众曰:「意乌猝嗟,万人气索。
佛法向上,何曾踏著,临行业识茫茫,一任诸方卜度」。
遂寂。
后九日,弟子处约等奉全身塔于寺之东北隅,世寿五十八,僧夏三十五,住山十九载,度弟子四十有畸。
学者集师语为《七会录》行于世。
师初欲以复佛殿属予记之,未及而弃世。
于是处约等以西堂可宣禅师之状来求予铭。
适予老疾,弗克就,宣公又以书来固请,而师之侍僧处讷者,留逾年不肯去,辞指恳款。
予为之叹曰:「师之在育王也,将新僧堂,而阴阳家以为法所禁,将不利于主人,师奋不顾,排众说,力为之。
堂成而魔果作,遂去。
阴阳家之说,使人拘而多畏,然其法本出流俗,不待师之明,知其妄决也。
虽或适中,终为不足信也。
又师在净慈,遭火患,涤地皆尽,度非金钱累亿万,且假以岁月,必不能成,师谈笑尽复旧观。
议者或以为师之才用绝人,见于此者,则亦陋矣。
此事若澄观辈,则可称大善知识,直游戏尔。
师所以独立一世者,岂直以此哉!
师示众有曰:「鸟道孤危,玄关妙密,在曹洞宗旨亦奇矣,若较临济,直是天地悬隔」。
此足以知师能继圜悟、妙喜、佛照之大作用者,自有所在也。
铭曰:
猗欤云公,自儒衣奋。
东庵子,无示无问。
上距圜悟,四世而近。
龙象蹴踏,狮子奋迅。
或造其室,目不容瞬。
丹碧南山,盖其游刃。
于谈笑顷,变化煨烬。
以此论师,其殆未尽。
譬如观海,测以尺寸。
我铭不磨,百世其信。
洞山文长老语录叙1084年 北宋 · 苏辙
 出处:全宋文卷二○七五、《栾城集》卷二五、康熙《西江志》卷一七七 创作地点: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
水流于地,发为草木,咸酸甘苦皆水也。
火传于薪,化为饮食,饭饼羹胾皆火也。
心藏于人,见于百骸,视听言动皆心也。
古之达人推而通之,大而天地山河,细而秋毫微尘,此心无所不在,无所不见。
是以小中见大,大中见小,一为千万,千万为一,皆心法尔,然而非有所造也。
故其指心法以示人也,有以光明相好化人,有以饮食卧具衣服,有以园林台观虚空,有以寂嘿无说无示,盖事无非法者。
然有闻思修法门,众生由之以入,如大衢路,既径且易。
自达磨西来,诸祖相承,皆因言以晓人,心地既明,出语皆法。
譬如古木,生气条达,花叶无数,颠倒向背,秾纤长短,无一不可。
譬如大海,湿性融溢,随风舒卷,波涛流转,充遍洲浦,无一不到。
观者眩曜,莫测其故。
然至于循流返源,识其终始,可以拊手而笑。
克文禅师,幼治儒业,弱冠出家求道,得法于黄龙南公,说法于高安诸山,晚居洞山,实继悟本,辩博无碍,从众自远而至。
元丰三年,予以罪来南,一见如旧相识。
既而其徒以《语录》相示,读之纵横放肆,为之茫然自失。
盖余虽不能诘,然知其为證正法眼藏,得游戏三昧者也。
故题其篇首。
鲍教授梦符 宋 · 释宗杲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九三四、《大慧普觉禅师语录》卷二一
诸佛出世,祖师西来,随众生根器所宜,应个时节而已。
据实而论,无说无示无闻无得。
故岩头有言:「若以实法系缀人,莫道受他信施,只土亦销不得」。
以是观之,诸佛诸祖亦只作得个證明底主人耳。
不见舍利弗问文殊师利曰:「诸佛如来不觉法界耶」?
文殊答曰:「诸佛尚不可得,云何有佛而觉法界?
法界尚不可得,云何法界为诸佛所觉」?
如是则亦不见有师,亦不见有弟子,亦不见有说法者,亦不见有听法者,亦不见有说如是义者,亦不见有受如是义者,亦无文殊,亦无舍利弗,亦无诸佛,亦无祖师,亦无法界为诸佛所觉,亦无诸佛而觉法界,亦不曾有鲍居士,此轴子亦无来处,妙喜亦不曾引笔行墨。
既是一切皆不曾有,即今忉忉怛怛,一络索恶口,却安顿在甚么处?
咄!
若有安顿处则有也。
鲍居士但恁么观,作是观者名为正观,作他观者名为邪观。
如或尚作邪正见,也怪妙喜不得。
雪林彦和尚塔铭 南宋 · 释宝昙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三八七、《橘洲文集》卷七
积翠之道,至晦堂益尊。
晦堂一传而为灵源、死心。
死心峻如雷霆,灵源盖端重简严者也。
以是而为法授受,四世而至雪林彦公
公见慈航,慈航见无示无示见长灵,长灵见灵源,是为黄龙六世孙也。
公未生之夕,其母梦有子跨白马而西,黎明生公
公少异于群儿,而质警敏,从乡先生诵六艺,终篇即乞身于父母,投郡开元泗洲为比丘
真歇领千七百衲子雪峰,公造其席。
未几出岭,首谒佛智四明山中。
闻慈航少年精神折冲于二老,径往从之。
自投机以还,二十年与之俱,尽慈航而后已。
繇五峰出世,阅十五暑寒,有力者屡挽之,公坐不动。
一旦为广惠而出,嗣秀王闻其风,以仁祠致之。
哀慈航为古人,归守其塔几年。
再住广惠,至雪窦终焉。
公磊落人,天资夙与道合。
余尝执其手与之登高临深,虽千仞之渊,无极之崖,婆娑其间,不见其颠隮悸慄之状。
识度深远,不妄与人交,交则示人以肺肝。
精通内外书,出语奇峭,亦不以介意。
衲子不堪其淡泊,望望然去之。
公谈笑自如,尝谓余曰:「我岂以佛祖为奇货而求售于今人也」!
示疾之日,其徒以医药进,辄举手麾去,颓然如坐深定中。
泉南人俗姓施名僧彦,寿七十有一,臈五十有七。
圆寂绍兴壬子八月二十日后七日全身葬于东塔
余,公友也,铭其塔,为其铭曰:
明觉之室,左雪林之藏,人天敬之其敢忘!
育王上塔碑记 南宋 · 薛叶
 出处:全宋文卷六九四七
四明古鄮峰,释迦舍利涌现之地。
晋太康建东、西二塔,东塔处势左,特孤峻海上,森卫阴翊,态度无不可悦。
兴造以来,中间兴废不可稽考。
庆历六年,住山常坦禅师更其旧制,始刻记铭。
政和年间戒大师昙振、绍兴十二年无示禅师介谌淳熙七年佛照光禅师皆嗣而葺之,独于椽柱时雨阴渍,日久寝坏,率未能易。
高僧择微为记,书题壁间,以告后人之继其志者。
嘉定二年春温陵沙门大明一再登临,环视塔院,方患其局促不足以表先佛遗迹,忽睹尘间文,叹曰:「此记似为我设,当与振起之」!
是年夏五月,塔崩二角。
明年八月大风击屋木,拔者万计,塔顶铃索摆掣俱断。
明年八月二日,风雨益号怒,塔益狼狈,堂宇殿屋周回悉以颓,枕籍无有遗馀。
遂募众缘,革去心柱,更铸相轮,重饰珠层级,斁败悉从整治,开拓基础,增筑垣墙,为屋凡一百五十楹,皆更造焉。
塔殿前后塑为十八应真补陀大士宝相,门槛庄严之具,靡不毕简,崇奉之礼,于是为称,费缗钱一万。
落成之日,山中耆旧云衲游睹瞻仰,赞叹不复有前人之遗恨矣。
明持住山如庵惠崇书来求记,余曰:「释迦不出世,亦无有方所,育王无所造耶?
舍亦非藏,无一法可以,无一法可舍,以何为是塔耶?
塔既不可得,又畴有隐者?
四圣六凡,森罗万象,帝网交,重重海印,无缝宝塔,是处发挥,又何为非塔耶?
既皆举是,畴有新故耶?
当知是塔非有非无,非隐非显,非是非非,非新非故,又何假土木瓦石、金碧丹青耶后为是塔耶」?
明曰:「虽然,譬如琴瑟箜篌,虽有妙音,若无妙指,终不能发。
我以无作之作,成此无功之功,其以无说之说,为我记之,不亦可乎」!
遂摘其言,为记始末。
嘉定七年八月望秘书省校书郎凌云薛叶撰。
按:《阿育王山志》卷三,清刻本。
永嘉长住长芦心闻贲师真赞 宋 · 史浩
 出处:全宋文卷四四一七、《鄮峰真隐漫录》卷三五
清清冷冷,如风过耳。
洒洒落落,如月在水。
其孤标逸韵,真可廉贪而律鄙。
若夫道之在天,下历千古而不死,又何必视幻影于断缣,钻遗言于故纸?
呜呼,是为长灵之孙,无示之嗣,后学之师,心闻老子
止堂铭 北宋 · 释守卓
四言诗
旨哉斯堂,全观全止。
是止亦止,应现何已。
法尔而然,不默则病。
必尔之归,渊默生定。
妙定圆极,心精发光。
不出户牖,灵鉴十方。
既超动静,无住者存。
居之而安,左右逢原(以上宋介谌《长灵守卓禅师语录·偈颂》)
香岩乾隆辛卯 清 · 弘历
 押哿韵 出处:御制诗三集卷九十九
香岩石室幽,清可轩之左。
轩固偶一经,室更弗恒坐。
前已轩中憩,兹游室实可。
洞户窄益狭,盘陀平不颇。
天花霏其芬,禅枝轇以锁。
龙象底须守,瓶钵惟静妥。
如如供大士,跏趺青莲朵。
那罗延窟是,无示中示我。
佛眼禅师语录序 宋 · 徐俯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一四三、《古尊宿者语录》卷二七
佛眼禅师之语,侍者道昕所录。
上堂、小参、普说、垂示、垂代、心要、偈颂、颂古凡八种,盖数十万言,其义则一也,所谓佛语心为宗,无门为法门也,单传直指者也。
今圆顶方袍者孰非求此道柄?
拂高座者孰非传此法?
然谓之直焉而反迂,明焉而反昧。
直而不迂,其禅师之言乎!
明而不昧,其禅师之道乎!
观其反覆丁宁,输诚苦口,斯亦勤矣。
其意果何为哉?
学者可不刳心焉。
夫禅师之说,寔无说无示也,是为真说;
听者之闻也,实无闻无得,是为真闻。
真说绪言馀论之尚存,真闻至音希声之常在,不作文字之解,不生纸笔之见者,观之有暇矣。
径山涂毒禅师塔铭 南宋 · 楼钥
 出处:全宋文卷六○○六、《攻愧集》卷一一○
径山为东南第一丛林,非第一等人不足以居之。
淳熙十五年冬,丈室虚席。
安守臣奏请无锡华藏涂毒禅师
寿皇素闻师名,制曰可。
明年二月初吉,方入寺。
遇今皇帝始登宝位,诏就灵隐开堂。
中使赍御香以赐,恩礼甚渥,道俗辐凑,惊叹未有。
且曰:「是为丛林一段盛事,非师不足以当此也」。
师名智策姓陈氏天台人自号「涂毒」。
岩生英敏颖异,父母素奇之。
十岁,护国僧楚光见之,曰:「此子风骨巉巉,有出尘之姿」。
又六年,遂祝发,光授以经律,理诣昭彻,迥出流辈。
刚简,居处语默肃如也。
尤不喜泛交,善则慕之,有不善,虽亲昵亦绝不与通。
年十九,或告以定慧等学可以明见佛性,即造护国,请谒寂室
光仅七日,偶过门,洒然有省。
寂室许之,谓老于丛林者不能过也。
育王无示、万寿大圆皆一时大名德,无不肯可。
大圆问师甚处来,曰:「天台」。
曰:「见智者大师么」?
曰:「即今亦不少」。
曰:「因甚在汝脚跟下」?
曰:「当面蹉过」。
圆曰:「上人不耘而秀,不扶而直」。
一日辞去,圆送之门,拊师背曰:「宝所在近,此诚非宝」。
师颔之。
豫章云岩游禅师号典牛,声震江湖,师往投之。
道由云居,风雪塞路,坐阅四十二日。
午初,版声铿然,豁尔大悟
及造门,典牛独指师曰:「甚处见神见鬼」?
曰:「云居闻版声来」。
曰:「是什么」?
师曰:「打破虚空,全无柄靶」。
牛曰:「向上事未在」。
师曰:「东家暗坐,西家厮骂」。
牛曰:「崭然超出佛祖,他日起家,一麟足矣。
贞净老人若在,见子亦当下拜」。
遂领师至僧堂前,撞钟大言曰:「侍者大彻矣」。
牛机辩峻峭,莫有婴其锋者。
师与之平章今古,泉涌风驶,闻者为之错愕。
踰年告别,牛送以偈曰:「咄咄临济宗,行行正在尔」。
遂结庵于淮西乌崖之下。
典牛凡见浙客,必曰:「识策公否」?
客曰:「识之」。
则欣然曰:「不虚生于浙江」。
其器重如此。
大圆移大沩,请居第一座。
秉拂之初,众已惊服。
尝问讯圆,圆俛眉不语。
师曰:「何其瞀闷」?
圆曰:「期子济济多众,如雪峰存沩山祐之流。
谈天者谓子无徒,子意如何」?
师曰:「参学惟恐无本,苟有本,对泥像说法,亦高出诸方」。
圆曰:「吾子器识过人,玄酒太羹,非常流所能知味也」。
东归,又分座于国清。
此庵景元方住护国,谓师曰:「公来归三峰,景元即收卷波澜矣」。
出世,住黄岩普泽,为典牛焚香,是为黄龙四世孙。
天台太平,吉之祥符,越之等慈及大能仁,所至道价兴行。
旋自护国华藏来住此山,而师已老矣。
力行祖道,众至千馀。
每谓其徒曰:「来日无多,岂久于此者」?
弟子请建塔于东冈之麓,绍熙三年秋毕工。
师曰:「生平言出没死生如适园观,此言几户知之?
时节因缘,乃在于此」。
十六日升堂诀别,举,众曰请偈赞者如市,随叩即信笔应之。
二十五日,门人宗惠问疾,嘱以后事,仍曰:「子以文祭我」。
师整襟危坐,倾听久之,「酹尚飨」,为之盱衡一笑。
二十七日辰初,汤沐已竟,剃发更衣,万众云集,说偈云:「四大既分飞,烟云任意归。
秋天霜夜月,万里转光晖」。
俄顷泊然而逝。
八月二日,举全身瘗于东塔,寿七十有六,腊六十夏。
得法弟子已出世者十二人,度四十三人。
余非学佛者,未尝参禅,又与师无半面。
而惠公余乡人,录师行实求铭。
既适越,贻书不已。
惟师之始末劲挺洞达,无一毫回护意气,于余心似有契焉。
乃具载所录,而系以铭,其实无此可也。
铭曰:
临济正宗,直下不绝。
杨岐积翠,何有分别。
矫矫典牛,付授亲切。
涂毒一声,闻者脑裂。
云居版声,风撼深雪。
径山一著,霜夜秋月。
扫尽葛藤,光明透彻。
我词赞扬,惭愧饶舌。
维摩诘所说经通论(七) 宋 · 程俱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三三七、《北山小集》卷一四
生、灭为二,我、我所为二,受、不受为二,垢、净为二,是动、是念为二,一相、无相为二,菩萨心声、闻心为二,善、不善为二,罪、福为二,有漏、无漏为二,有为、无为为二,世间、出世间为二,生死、涅槃为二,尽、不尽为二,我、无我为二,明、无明为二,色、色空为二,四种异、空种异为二,眼、色,耳、声,鼻、香,舌、味,身、触,意、法为二,忍辱、持戒,精进、禅定,般若、布施,回向、一切智为二,是空是无相、是无作为二,佛法众为二,身、身灭为二,身口意、业为二,福行罪行、不动行为二,从我起为二,有所得相为二,闇与明为二,乐涅槃、不乐世间为二,正道、邪道为二,实不实为二。
凡是二者,皆为诤论,皆为戏论,皆为边见,皆为偏计,皆为执著。
而不二法中,无生无灭,无我无人,无受无不受,无垢无净,无动无寂,无有相无无相,无圣无凡,无善无恶,无罪无福,无有漏无无漏,无有为无无为,无世间无出世间,无生死无涅槃,无尽无不尽,无我无无我,无明无无明,无色无空,无同无异,无根无尘,无六波罗密无一切智,无空无不空,无相无无相,无作无不作,无佛无法,无众无身,无身灭无身口意业,无动无不动,无识无不识,无得无不得,无闇无明,无乐无厌,无正无邪,无实无不实。
彼诸菩萨各以如是所入不二法门而乐说之,然此三十菩萨之所言者,言而已矣,故文殊师利以谓于一切法无言无无示无识,离诸问答,是为入不二法门也。
文殊师利虽如是言,然毕竟只是言说,于是维摩诘,而维摩诘默然而已,是义方圆。
按大藏中《维摩经》凡有三译,鸠摩罗什译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今行于世者是也。
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《维摩诘经》,唐三藏玄奘译《说无垢称经》。
支谦所译至文殊师利无言无等为不二法门,于此遂已,更无后段维摩诘默然者,彼意岂以为重复耶?
维摩诘所说经通论(八) 宋 · 程俱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三三七、《北山小集》卷一四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云:「非一切刹土有言说,言说者,是作耳。
或有佛刹瞻视显法,或有作相,或有扬眉,或有动睛,或笑或欠,或謦欬,或念刹土,或动摇如瞻视。
及香积世界普贤如来国土,但以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」。
又云:「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,无有言说而各办事」。
文殊师利既以无言无说、无示无识为入不二法门,而维摩诘默然无言已,于是示诸菩萨及大弟子以众香国神通解脱殊特之事。
彼众香国香积如来无文字说,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。
菩萨闻斯妙香,即获一切德藏三昧,以表五蕴六根,即般若海一一触受,皆具圆通,皆能入佛智慧也。
如香积世界,但以鼻触而證菩提,则知一切悟门不必皆从言说文字而触脱也,以至一切蠢动不必有言说而能办事也。
应坐时坐,应食时食,以表与一切众生了无差别也。
遣化菩萨致敬香积如来者,以表一切解脱神通皆如幻化也。
众香菩萨问释迦牟尼如来「于此娑婆世界以何说法」,而维摩诘告以佛以刚强之语,调伏之言,度脱众生,以见如来随诸刹土时节因缘,以方便力所应化度而化度之,虽有言说,不离文字,令得解脱也。
释迦如来曰,或有佛土,以佛光明而作佛事,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,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,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,有以衣服卧具而作佛事,有以饭食而作佛事,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,有以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,有以佛身而作佛事,有以虚空而作佛事。
众生应以化缘,得入律行,有梦幻影响,镜中像,水中月,热时燄,如是等喻而作佛事,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。
或有清净佛土,寂寞无言,无说无示,无识无作,无为而作佛事。
又曰诸佛威仪进止,诸所施为,无非佛事。
又曰有此四魔,八万四千诸烦恼门,而诸众生为之疲劳,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。
此皆如来与大菩萨慈悲方便真实谛也。
维摩诘为众香菩萨言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,诸馀净土之所无有,以言五浊恶世十二有支烦恼苦海乃是无上菩提大般若海也。
彼诸净土无一阐提及三恶道,譬之高原陆地不生莲华,必于淤泥乃能生植,故云诸馀净土之所无有也。
起根本智,现大神通,说无上法已,于是摄用归体,故与文殊同往诣佛也。
释迦牟尼如来为诸如来众既说妙法,众香菩萨九百万众皆还彼国,是佛世尊与大菩萨及长者维摩诘以智慧神通作佛事已。
于是佛维摩诘为以何等观如来,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,观佛亦然,以至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以见。
真俗无二,凡圣平等,根本智、解脱神通同一法身也。
虽从根本智示现神通,说诸妙法,然常不起真际,湛然不动也。
故于是舍利弗维摩诘:「汝于何没而来生此」?
维摩诘告以无生死。
虽然,佛盖知之,以谓有国名妙喜,佛号无动,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也。
既无没生而云无动国没而来生此者,无动乃所以无没生也。
梵语「阿閦」,华言「不动」,无动佛国者,表维摩诘虽现神通而说诸妙法,不起真际,湛然不动也。
故虽以右手断取妙喜国铁围山川乃至梵天等宫城邑聚落,上至迦吒尼天,下至水际,入此世界而不起于座也。
此无动世界所以掷过三千大千世界,出入往来,无所留碍,而无出入往来等相者也。
镇江府鹤林天宁寺大藏记 宋 · 程俱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三三九、《北山小集》卷一八
稽首正觉尊,最胜放光者。
具足功德聚,智海如虚空。
善达于一切,众生心心相。
似无尘垢轮,及无所行轮。
无示无说中,而为说正法。
不为有蕴故,有处及有界。
无明至老死,故说如是法。
诸法寂灭说,是名无姤轮。
譬如大日轮,依空而不住。
无碍无取舍,普照无有边。
随三乘根器,宣说无所著。
非有亦非空,非即色离色。
非即离涅槃,而空无所有。
是轮无取行,利乐于众生。
我观诸如来,所说修多罗,乃至未曾有,优波提舍等。
皆以一言音,而说无量义;
皆以一文字,而显诸言音。
音中本无字,字中亦无声。
声不为字故,而作种种声。
字不为声故,而现种种字。
有无玄庄严,生灭迭成坏。
然非有无摄,亦复无没生。
不即是字言,而有诸句味。
不离字言故,而见妙法门。
如是而出生,当处而解脱。
一句摄一切,无尽入无馀。
是陀罗尼轮,究竟叵思议。
诸来四众等,及补持伽罗,当观是藏轮,与佛非一异。
诸佛无住著,转无上法轮。
为坏众生道,烦恼苦业三。
历劫如河沙,而转无所转。
是轮云何转,虽以风和合。
彼彼大神足,无体无自性。
转处不可得,寂转转常寂。
无以生灭心,堕彼颠倒想。
我以法施已,次当述因缘。
惟此朱方城,天宁大禅利,长老禅鉴师,其名曰道潜
来传正法眼,于刹那婆那,牟呼栗多间,常转如是事。
游兆敦牂岁,纪元曰靖康。
为利诸有情,始作大经藏。
无为实相中,示现有为法。
惟旃陁罗众,再入朱方城
如彼波卑椽,更来作娆害。
而此禅鉴老,正念得自在。
安详若无见,和颜以软语。
徐说后世畏,摧彼憍慢幢。
譬于火聚中,而出芬陁利。
阿兰拿处,既不随变灭。
巍然法宝藏,迄成就庄严。
屹如须弥卢,见者叹希有。
城中有居士,氏名曰程俱
清净三业中,流出无尽藏。
为记如是事,说是诸伽陀。
为无量众生,回向萨云若。
维摩诘所说经通论(三) 宋 · 程俱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三三七、《北山小集》卷一四
长者维摩诘既以己身示现有疾,因为人说此身无常、无强、无力、无坚、无主、无人、无我、无知、无作等,及说身病根本,从痴有爱,以有病苦,又常为诸人去诸法病。
如诸十大弟子与弥勒、持世二菩萨、严光童子、长者子善得皆以谓不堪任诣彼问疾者,不惟以其入深法门,辩才无碍,为圣贤等之所畏难,亦以谓其诸法病如上所云,则不能见维摩诘,无诸法病即维摩诘耳。
若能不于三界现身意,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,乃至不断烦恼而入涅槃,如是宴坐,如法说法;
离众生垢,离我垢,离生死前后际断,乃至无说无示,无闻无得,如是说法;
所见色与盲等,所闻声与响等,所嗅香与风等,乃至诸触如智證,知诸法如幻相,其有施者,无大福,无小福,不为益,不为损,如是食人之施;
于食等,于法等,乃至文字性离,无有文字,于诸法解脱,如是无分别;
观知根器,以大乘法教化众生,如是为人说法;
不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,不以二相观佛国土,罪性福性皆如镜像,在家出家无有功德,知如来身即是法身,知一切众生即菩提相,举足下足皆是道场,一切天魔悉能摧伏,以菩提心起四无量,以法施会为大福田;
若能如是,即是维摩诘,即是文殊师利
如舍利弗等所有法病,是病为维摩诘所诃,如彼者不能见维摩诘、文殊师利也。
故皆曰我不堪任诣彼问疾。
无示和尚 宋 · 释了朴
七言绝句 押阳韵
赤脚波斯入大唐,一家有事百家忙。
而今四海清如镜,率土普天归我王(以上辑自宋师明《续古尊宿语要》卷四《慈航朴和尚语》)
跋僧独庵拈古 宋 · 戴栩
 出处:全宋文卷七○三三、《浣川集》卷九
道不属知,不属不知,知是妄觉,不知是无觉,余昔闻之禅宗,自以为最清切处也。
今观独庵取古人成案,随旨赞扬,信手拈出,皆向上机,具第一义,所以阐宏正法,昭揭迷津,其惠后学不少矣。
然印肯已涉费辞,分疏又添注脚,岂尽拨疏钞,径指心源,必无言无说无示无證而后可以入不二法门欤?
抑亦诸说现前,譬如油蜡为烛,燃以不言之炬而后始光明灿烂欤?
此知不知之间,所当会也。
独庵俾余着语,余笔阁不得下,欲拍膝卓杖以自逃,则拟议且晚矣。
纳此败阙,用资莞尔。